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不舉子》摘錄--導論中的研究取徑

劉靜貞著,《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1998)

<導論>:頁20-21

第三章<殺子成風?--經濟性理由的探討>先將士大夫注意到的各項經濟性理由加以分類檢討,再與他們和政府共同提出的各項處罰條例及救濟辦法相比對;如此處理的目的並不在於辨證這些理由存在於否,而是要探究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受宋朝政府與士大夫關懷的時代性因由。然後透過其間的關聯與矛盾處,檢視政府與士大夫們觀察不舉子問題所採取的視角與思考上的限制,還有不舉子與現實統治需要相衝突的根源,以澄清「官方」資料作為相關證據的價值。又由於不斷被士大夫官僚所提起的賦稅問題是以丁「男」為其徵歛對象,本章的最後乃將問題沿伸到不舉子的性別選擇,檢視生「子」不育與溺「女」的分別。


當我們認識到史料本身受到寫作立場的侷限之時,應該如何處理官方史料變成相當重要的問題。靜貞老師提出的研究方法相當仔細,除了探討史料背後的立場與目光為何之外,靜貞老師提出將士大夫所記錄下來的現象與政策相比對,以進行檢視,與純然討論史料本身性質與侷限外,能提出更有意義的回答。

不舉子的圖像

----

旨彥(彥慈)@小房
2007.07.1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