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生熟二藏

〈婦人方〉中,孫思邈引張仲景的《金匱玉函經》言女體特色,其中有一句話為:
生熟二藏,虛實交錯,惡血內漏,氣毒損竭;或飲食無度,損傷非一;或瘡痍未愈,便合陰陽;或便利於懸廁之上,風從下入,便成十二痼疾。

關於生熟二藏,我一直沒有查到明確的解釋,目前初步的概念應該是與醫家、佛家、道家相關,但是其中的傳承關係並不是很清楚。

透過基本古籍與瀚典對查之後,這一詞大約有幾種傳抄脈絡:
一、最早可見於漢代張機的《金匱玉函經》卷一〈證治總例〉:「生熟二藏,虛實交
」,後為《千金方》採用,之後在談婦人病時,便一直隨著〈婦人方〉傳抄。
二、目前我查到最早的,可能是南北朝釋僧祐所著的《釋迦譜》:「令天三女自見身肉、膿囊、涕唾、九孔、根本、生藏、熟藏,迴伏婉轉,踊生諸蟲。」之後就一直用以談人身為諸蟲之巢,汙穢之所,並且把每一臟腑器官都點出棲伏何種蟲類。
三、最早可能是隋代的《大乘義章》:「觀自身中有五不淨,如《大智論》說:一種子不凈,是身過去結業為種,現以父母精血為種。二住處不凈,在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兩界之間安置己體。…或《摩訶止觀》:「住在生藏之下,
熟藏之上。…」,因此生熟藏中,便是指母胎之處,而且蘊含受煎熬之苦的意味在。
四、道家似乎也是接受這一種脈絡,在宋代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中的〈姑婆服氣親行要訣問答法〉:「要須食訖即用氣排之,凡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可咽氣從生藏排下,過至熟藏,其糞即盡。」這個是在道家服氣養生的脈絡下談。


第 幾條線應當和佛經言人有七藏相輔相成,見《大正新脩大藏經》:「人有七藏處。一謂風藏。二生藏。三熟藏。四冷藏。五熱藏。六見藏。七欲藏。是諸藏中。欲藏最堅。」只是可見最早是在漢代就有這種說法,因此武斷的說是佛教的影響會有問題。再者就是不知道醫家言「生藏」、「熟藏」時,是不是也是以「七藏」名之?

然後我除了對生藏、熟藏的相對位置之外,就一無所知,所以〈婦人方〉中的:「生熟二藏,虛實交錯,惡血內漏,氣毒損竭。」到底是描述什麼現象,還是渾然不清。

--------

旨彥@研究生閱覽室
2007.11.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