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代結語:只有香如故

代結語:只有香如故
*96上文學與空間專題:「空間」的主、客觀性

這三個禮拜來,我們經歷了巴舍拉(Bachelard)的意象與迴盪、段義莩(Yi Fu Tuan)的空間與地方以及伯梅(Böhme)所提出的氣氛新美學;但是,我沒有鋪滿貝殼的抽屜,也不曾在「冷眼旁觀」的陽光底下打雪仗,甚至連蒙娜麗莎對我來說都只是一幅遙不可及的「無價之寶」。於是,充滿詩意的語言要如何接近仍然是一道難解的謎題,即使它本身具有無懈可擊的邏輯性。

不過,透過這陣子反覆地辯證、分享,一股遙遠的回憶漸漸在我腦海中成形。說不清是什麼時候了,只依稀記得是為了詞選作業絞盡腦汁的時候;那天,我經過曾經就讀的小學,突然一縷甜甜的花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是的,那股花香「甜甜的」,我彷彿被花香牽引著,無預警地跌入了舊日時光。本來稍嫌嘈雜的小孩嬉鬧聲突然顯得異常熟悉,似乎閉上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個穿著格紋制服短裙的小女孩,兇悍地從粉紅色的女生群中殺出,拼命地追趕著在前頭喧嘩的男孩們。
我順著花香從牆邊看去,在記憶中澄澄地開在牆邊的小花,仍然點綴著油綠的莖葉,看著忙碌穿梭的粉蝶,我忽然有點矇了,這一切是那麼地熟悉,好像就是同一個地點,我曾經指著橘色的小花,興奮不已地想要讓同伴也聞到那甜甜的香味。於是,我笑了,因為始終只有我覺得小花的香味是甜甜的,「花是香的,不是甜的!」大家都這麼說。

“He can articulate ideas but he has difficulty expressing what he knows through
his senses of touch, taste, smell, hearing, and even vision.”(Yi Fu Tuan, p.6)

我曾經只是淡淡掃過這句話,現在卻突然讓我覺得相當深刻。記憶中,無論是多麼契合的好朋友,都從來不曾應和過我口中「甜甜的花香」,曾經,我有些失落,但是現在,我又無比欣慰於這種獨特的感受,讓我一輩子都牢牢記住那股花香。

「(詩意想像領域)
涉及藉由單一詩意象的迴盪,觸發詩意創造的真實覺醒,直達讀者的靈魂。透過詩意象的清新感,搖撼著整體語言的活力。詩意象將我們安置在說話存有者的源頭上。在此一迴盪的過程中,藉著一舉超越所有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我們感受到一股詩意的力量自我們本身素直昇起。在迴盪之後,我們才能夠體驗到共鳴、情感的反響(répercussion),喚醒了我們的過去。」(巴舍拉, p.42)

就像巴舍拉所精確指出的,對我來說,牆邊小橘花所散發出的甜香,就是一個詩意象,那縷甜香勾起我的「內在靈視」(vision intérieure),讓我不可抗拒地跌入舊日時光之中。在這裡,我會更傾向於把巴舍拉的「清新感」(nouveauté)解釋為段義莩那種無以名狀的感受,正因此而產生了獨一無二的「存有的響聲」(sonorité d’être)。

或者,我們可以用伯梅的話來更清楚地描述這種「存有的響聲」:

「氣氛是知覺者與被知覺的物件的共同實存性。氣氛是被知覺者的實存性(作為氣氛在場的領域),同時氣氛也是知覺者的實存性(即是知覺者感受氣氛時是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讓身體在場)。」(伯梅,p.21)

換言之,那種懷鄉的(nostalgic)的氣氛,其實是甜香與我之間互動而成的。在這種氛圍的籠罩之下,我眼前的小粉蝶彷彿就是當年那隻小粉蝶,曾經在記憶中暈黃的莖葉,似乎又在我眼前鮮活了起來。

但在此,我特別要指出在獨享的「清新感」之外,也許「未知的誘惑」也是這場回憶盛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從來都不知道小學圍牆邊的小橘花真正的名字,無從得知一切有關於小橘花的各種科學描述。因此,小橘花對我而言永遠是不可預期的,我無法事先想像會在小學以外的任何地方聞到那股甜香,如此一來,那股甜香反而以一種異常緊密的方式附著在那面粉紅色的圍牆之上,無可避免地勾連到逝去的既往。

這段回憶讓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無論是巴舍拉、段義莩抑或是伯梅,其實都在對同一個現象提出理論,只是用屬於他們的方式來理解這種原初的感動。有趣的是,當我們憶起他們各自的國籍時,就不免對段義莩所謂「共享的文化特徵」(shared traits)會心一笑,即使分別屬於浪漫的法國人、保守的中國人還是嚴謹的德國人,都是以一種熱切的方式來擁抱原初的感動,因為他們同樣都透過活著的生命來經驗(experience)著、想像(imagine)著這個世界。

參考資料:

1. 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Boston: Beacon Press,1994)
“Introduction”
2. Yi-Fu Tuan,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ch.10. Intimate Experience Of
Place, pp.136~148
3. Gernot Bohm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a new aesthetics”,
Thesis Eleven, number36, pp.113-126.
4. 伯梅(Gernot Bö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
譯〈氣氛美學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188 期,頁10-33。
5. 何乏筆
著〈氣氛美學的新視野─評介伯梅〈氣氛美學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188 期,頁34~43。
6.
編輯部〈公共道場談論氣氛美學與紫藤廬〉《當代》188 期,頁44~55。

空間詩學的圖像 Space and Place的圖像 Atmosphare的圖像

--------


旨彥@小房2007/10/16

沒有留言: